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风建设工作简报
(二O一五年第六期 总第八十八期)
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 2015年6月15日
本期要目
【学院动态】
★生命学院举行11级毕业生座谈会
★12生物科学二班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
【时事热点】
★城市文明的柔软与坚硬
★“塌楼大片”为何三集连播
★“赔光跳楼”再敲股市警钟
【科技前沿】
★“菲莱”苏醒,起来嗨!
★听DNA说青铜时代的事儿
【学院动态】
生命学院举行11级毕业生座谈会
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学院发展的建议,6月3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在会议室举行了11级毕业生座谈会。我院党委副书记李非、团委副书记张英俊老师出席会议,11级各专业毕业生代表参加了会议,13、14级部分学生干部到场聆听。
会议伊始,李非书记首先表达了对我院毕业生在就业、考研等选择方向的肯定,同时表示我院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同学们的支持,毕业生在这其中尤为重要。会上,毕业生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一方面,他们纷纷表达对学院的感谢之情,感谢学院多年来的培养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实践平台;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对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科体系构架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了积极、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几位生物工程班的毕业生就本专业在课程及实验设置,毕业实习,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与老师深入交流。学长学姐们一致建议学院应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同学们认真学习,不要让同学们荒废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学院领导和老师认真记录了同学们反映的问题和情况,并对大家普遍关注的学术问题、毕业论文、师资力量及平台建设等问题作出了回应和探讨。
最后,李非书记对同学们积极而中肯的发言表示感谢,并表示会积极对同学们反映的问题和所提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完善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在11级毕业前夕,召开本次座谈会,院领导了解其发展方向和思想动态,更是体现了学院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次座谈会也是我院加强管理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将为学院发展和在读本科生的培养等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宝贵意见。
(文/图 生命科学院)
12生物科学二班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
鉴于我省高考发生严重替考舞弊行为,为严肃考风考纪,营造一个平等的、公正的考试环境,从源头上杜绝一切舞弊行为,为即将到来的四六级和期末考试保驾护航,12生物科学二班于6月12日18:00在学院会议室召开了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班主任张英俊老师、导师易现峰教授出席本次班会,12生物科学二班全体同学列席。

会上,张英俊老师回顾了本学期的一些常规工作,并就同学们非常关注的考研、考公务员、考编以及教学实习等问题给大家答疑解惑。对于诚信考试,张老师列举了身边发生的几个案例,以此告诫同学们不要跨进雷区吃苦果,得不偿失。张老师特别强调了作弊后果的严重性以及考试作弊的无必要性,鼓励同学们相信自己,认真备考,付出就会有回报。接着,易现峰老师以自己求学之路为线索,给大家展示一个普通院校学子艰难坎坷的求学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北普通院校到中科院博士后,易老师走过的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同时,易老师也提到诚信与做人的问题,他说:“大学考试没过,顶多就是挂一科,但是如果选择作弊,不管有没有被抓住,失去的将是做人最基本的诚信。”易老师的话振聋发聩,在场的同学纷纷表示,以前我们没做过弊,以后我们也不会作弊!最后,张老师笑着祝大家第二天四六级考试“考的全都会,蒙的全都对”。班会在同学们轻松的笑声中结束。
12生物科学二班此次班会旨在引导班级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平等公正的考试环境,为生命科学学院创造风清气正的学风和考风环境做好铺垫。据悉,12生物科学二班是校级优秀班级体,截至目前,从来没有出现舞弊行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创造了光荣的12生物科学二班将会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光荣。
(文/图 生命科学院)
【时事热点】
城市文明的柔软与坚硬
浦东,我最喜欢陆家嘴。常常去那里的酒店健身,在百余米的高空,一边挥汗跑步,一边望着这座雄伟都市苍茫的天际线。这样的上海,谁能不爱?
不过,就在最近,一次生死时速的体验,引起了我对城市文明的反思。那天中午,浦东香格里拉游完泳,我约老友张君去太平金融大厦喝咖啡。闲谈甚欢,不觉到了上班时间,张君要回律所。我们拿着咖啡,绿灯亮起后,沿斑马线正中过马路。突然,脑后一阵疾风。惊回首,一辆转弯的583路从我们背后贴身而过。一秒钟内,我此生第一次体会到英文所谓“肾上腺素奔涌”是何等酸爽,而双足已然吓得无法挪动。法学出身的张君反应比我敏捷,怒斥司机违规驾驶。司机大叔倒也是耳聪目明,两手把控方向盘,一个脑袋探出窗外,用经典沪骂回击。
车远去了,张君怒不可遏,要拉我去附近终点站找车队领导评理。我定了定魂,说:“大难不死。算了吧。”张君不依:“红绿灯看似是小事,你我两人的性命放在芸芸众生里也算不得什么,可法规的尊严往往就是在小处遭漠视,受践踏。人人都不去维护,谁还把法规当回事?上海的绿灯,谁还敢心安理得地走过去?”最终,他决定电话投诉。
前几日,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我便想到,何止是人,城市的文明也有其坚硬和柔软。譬如,交通法规本该是坚硬的。但长期以来,红绿灯被一些人视若无睹,已是不争的事实。漠视和践踏把坚硬化成了柔软。每次循规蹈矩地过马路,都如误入丛林一般,要提防勇抢黄灯的机动车之狼,要闪避彻底色盲的助动车之虎——我已经不止一次给过往车辆的驾驶员咒骂“瞎了眼”,可绿灯明明亮着,安详地照耀着我的前途啊!这时,满心委屈的我会感叹:违反法规非但成本极低,甚至理直气壮。对于这样的“小恶”,上海是不是太柔软了呢?
马路是古今中外都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再寻常不过。但这寻常的马路又好比是城市肌体的血脉。血脉最要紧的是畅通,畅通如果靠争先恐后或见缝插针,那从个体来看,似乎挺快捷,而从整体来看,结果只能是无序引发混乱与惨剧。
父亲节转眼就是,我想起读幼儿园时,父亲自行车“荡”我回家的一次尴尬:他在西藏中路北京东路闯了红灯,给交警在高处的岗亭上用喇叭叫停。没多久,一位大盖帽老伯伯走过来,开出5元罚单。他倒是一脸笑意:“同志,你的儿子这么小,你舍得拿他的生命开玩笑?”父亲当即认错。老交警则轻轻拍了拍我的脸蛋:“小朋友,交通法规是一辈子都要牢记的:永远不能闯红灯啊!”他说的,如今听来,就是宣传的套话。但那份真诚,三十年后,我依然历历在目。要说这是坚硬与柔软的和谐,一点不为过。希望这种和谐能尽快重回城市的街头,让精神上的井然有序成为上海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石与保障。香港可以交通有序,杭州可以机动车礼让行人,上海有什么理由落后呢?当然,这不仅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你我每一个人的坚定执行。千万不要忘记,人类之所以从荒野走入城市,就是要通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并维持秩序,创造稳定美好的生活。从这点意义上讲,违反交通法规无异退化到野蛮状态。
“塌楼大片”为何三集连播?
6月14日凌晨6时左右,遵义市红花岗区一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记者从遵义市红花岗区委宣传部了解到,发生局部垮塌的楼房是位于该区延安路五金市场内的一栋9层老旧居民楼,有群众对现场的描述是:正在卧室里看电视,突然发现客厅瞬间消失了。
又是一起塌楼事件,又是发生在贵州,又是发生在深夜。屈指算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已经是第三起了。第一起塌楼发生的时候,当地有关部门说:这是天灾,是泥石流惹的祸。第二起塌楼发生的时候,当地给我们了一个“中国好邻居”,大力宣传好人精神。到了这第三起塌楼事故,不知道贵州方面又会给我们怎样一个说法?难不成要把塌楼推给“楼房陈旧”?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事不过三。这已经是第三起了,不知道今后是不是还会有第四起、第五起?
由于一个月之内已经连续发生了三起塌楼事故,网络之上一片谴责的声音,声音如同潮水一样奔涌而出。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救人,但是和救人同样重要的则是反思:“塌楼连续剧”已经在一个月之内播放到了第三集,是否已经是剧终?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思考的是,究竟拿什么终结下一个“瞬间消失”的楼房?
笔者以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普查陈旧楼房。雨季来临,为楼房的安全增加了危险因素。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对于使用年限超过一定期限的楼房,进行安全性能检测。要动用现代科技手段,逐个检测陈旧楼房。需要加固的要及时加固,不能加固的要疏导群众。
其二:检验特殊楼房。所谓的特殊楼房,是指陈旧楼房之外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楼房。尤其是靠近山区的,靠近海域的。要看看这些楼房是不是有遭遇泥石流的可能,是不是有遭遇海水升高的危险。一旦有这样的苗头,就要及时做好宣传工作,该疏导的疏导,不需要疏导的要传授基本的逃生手段。
其三:追责质量问题。正如这个半夜突然倒塌的楼房一样,固然陈旧会是倒塌的因素之一。但是,陈旧不会是倒塌的必然。所有楼房的建设,都有质量标准。当初建设的时候实施的是什么样的标准,这需要严格的核实。如果是在使用年限之内倒塌的,这无疑会和质量有一定的牵涉。如果已经到了使用的年限,属于“过期产品”,这就需要追究安全部门的责任。
无论“瞬间消失的客厅”是否属于质量问题,都需要一场到位的反思。安全问题不是儿戏,楼房的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我们不能把百姓的生命当成蝼蚁。楼房的倒塌即使是必然,那也不会只是天灾,里面必有人祸。
再痛哭流涕的道歉,都不可能终结悲剧的发生。“塌楼连续剧”,还有没有下一集?
“赔光跳楼”再敲股市警钟
据都市一时间报道,6月10号晚上10点左右,在长沙市湘江世纪城小区,一名32岁的男子从小区的22楼坠亡,接到报警之后,长沙芙蓉北路派出所、120迅速赶到现场处置。初步调查显示,该男子坠亡与他用四倍的融资杠杆重仓了中车股票,在股票两个跌停之后赔光了本金有关。小区居民介绍,侯先生平时喜欢炒股,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使用融资杠杆来投资股市博弈。知情人介绍,侯先生亏了170万,并用融资杠杆翻了4倍。赔光了之后,他妻子也太不理智了,跟他吵了一天还继续吵,本身股票亏了就有压力,如果妻子再跟他吵,他就承受不住了。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当说,这些基本的股市投资要求或者说基本常识,是每个投资股票的人进场时或即将进场时接受的基本和最多提醒。可是,一旦进入股市,能有多少人特别是在当前的牛市行情下,当看到别人炒股吵得风生水起、赚的盆满钵满之时,能够淡定自若、依然自我的稳健看待、理性投资?
故事中的主人公无疑是悲剧的,是不按这些股市基本投资要求操作的牺牲者,其不仅赔钱而且最终还赔了性命,最终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家庭的幸福。就家庭等而言,这名男子是值得同情的。但就其投资股市的不理智和太过赌性,又是不值得尊重的。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已经进入股市的直接淘金者,这无疑就是再一次活生生的实例教训,是对股市,即便是像现在这样的大牛市里,投资股票也是多风险、投资需理性、盲目股市投资的一记响亮警钟。
此外,就股市投资者的家属而言,也要理性看待股市投资,不能只看到股市赚钱的一面,当亲属赚钱时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喜不吭声,投资者投资多少、怎么投资都不加干涉,也不进行必要的理性建议和提醒,似乎完全是投资者个人的事。但是当亏钱时,就不乐意了,不但不对投资失败受伤的心进行必要的安抚和宽慰,还火上加油的进行讽刺挖苦和不依不饶的大吵等,增加失败投资者的心理负担,甚至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此而言,此次故事中主人公妻子的不理智做法,从而促使最终恶果的发生,对其它股市投资者家属等而言,无疑也是一记理性看待股市、及时提醒理性投资、理性对待家属炒股成败的一记反面警钟。
更关键的是,导致此次股市男主人公迅速配光本钱的,除了不理智等,高达四倍(本金)的股票杠杆融资配资,无疑是此次悲剧发生的一个直接和根本原因之一。而如此高杠杆、高比例的股票配资,很显然是不符合我国股票市场规定的,很大程度上极有可能是非法的场外配资。
而股票场外非法高杠杆融资配资,对国家证监会等股票交易的相关监管部门而言,是绝对不允许的,是不断明确要求被严厉打击的行为。但此次男主人公的悲剧,似乎却从一定程度上、一个侧面无声的说明,这种非法的场外高杠杆股票配资融资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行为,并没有被有效查处和制止,而是或明或暗的存在。而这,对证监会等股票交易市场监管者而言,这无疑敲响的是他们相关监管不力,以及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的一记警钟。毕竟,一个健康的股票交易市场,除了需要理性的投资者、交易者外,监管部门的及时有力监管,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之一。
【科技前沿】
“菲莱”苏醒,起来嗨!
6月14日,已经沉睡近7个月的“菲莱”彗星着陆器苏醒了过来,与地面科学家取得了联系。
好消息!“菲莱”还活着,而且醒过来了。这枚彗星着陆器通过“罗塞塔”探测器,与地球上的科学家团队持续“通话”了85秒——这是自去年11月进入沉睡以来,它首次与地面取得联系。
去年11月12日,“菲莱”着陆器在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上成功着陆。由于一系列保险措施没有到位,在预定着陆地点触地后,“菲莱”又发生了多次弹跳,最终跌入一处陡峭悬崖的底部。由于无法得到充足阳光的照射,太阳能板无法为电池充电,在着陆大约60小时之后,也就是11月15日,“菲莱”着陆器耗尽了所存电量,进入了深度休眠模式。
在“菲莱”进入休眠模式之前,欧洲空间局(ESA)的工程师下达指令,调整了着陆器的姿态。67P彗星将于8月13日通过近日点,在此之前它距离太阳会越来越近。工程师希望,67P彗星上的那片悬崖底部,有一天能照射到充足的阳光,环境温度也能够升高到-45℃以上。他们期待,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之后,“菲莱”或许有机会苏醒过来。
事实上,自今年3月12日起,地面控制人员就通过环绕67P彗星运行的“罗塞塔”探测器,开始聆听“菲莱”着陆器可能发出的任何信号,只可惜一直都没有找到任何动静。
终于,北京时间6月14日凌晨4时28分,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控制中心接到了来自“菲莱”的信号。它发回了300多个数据包,不仅汇报了它自身当前的状况,还汇报了有关它着陆其上的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探测数据。
德国航空太空中心(DLR)的“菲莱”项目负责人斯特凡·尤拉米克(Stephan Ulamec)说,“‘菲莱’目前感觉非常良好。它周围的环境温度为-35℃,还有24瓦电力可用。着陆器已经准备好继续执行任务了。”24瓦电力,足以让“菲莱”与“罗赛塔”取得联络(这至少需要19瓦的电力),并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测定环境温度和磁场等等,却还不足以应付复杂一点的任务,如拍摄照片和分析彗星尘埃等等。
更让科学家惊喜的是,“菲莱”着陆器似乎已经苏醒过来有一段时日了,因为它发回的数据包里,不仅包含当前的状况,还包含一些历史数据。“菲莱”的主内存里还储存着8000多个数据包,它们将给任务科学家提供信息,揭示过去几天来它在那颗彗星上都做了些什么。
与此同时,地面科学家也在坚持不懈地寻找“菲莱”的栖身之处。由于着陆后发生了意外弹跳,“菲莱”目前的确切位置仍未确定。
2014年11月12日,“菲莱”在67P彗星上着陆并发生弹跳,“罗塞塔”拍摄的一系列照片记录了这个过程。
“罗塞塔”上的导航和高分辨率相机,在“菲莱”着陆和弹跳的过程中拍摄了一系列照片,帮助科学家大致判明了它的去向。“菲莱”上所携设备测得的磁场数据,也有助于推测它在弹跳及着地过程中的位置和朝向。目前科学家认为,“菲莱”应该处在一片崎岖不平的地带,位于一座陡峭悬崖的底部,不太容易照到阳光。
去年12月,“罗塞塔”在距离彗星表面大约18千米的高度,拍摄了“菲莱”可能着陆地带的高分辨率影像。在这个高度,“罗塞塔”上OSIRIS窄角相机能够分辨大小约为34厘米的物体,而“菲莱”本体宽约1米,它的3条着陆腿伸出去足有1.4米。换句话说,“罗塞塔”拍摄的照片应该能够看到“菲莱”,只不过看起来非常非常小。最终,他们找到了疑似的目标,可惜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
在去年12月“罗塞塔”探测器拍摄的高清影像中,科学家找到了疑似“菲莱”的候选目标,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为了进一步缩小可疑区域,科学家团队还分析了“菲莱”最终着地之后,它与“罗塞塔”之间相互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利用无线电在两者之间传输时所花的时间,再结合“罗塞塔”已知的非常精确的绕飞轨迹,以及67P彗星精确的形状模型,科学家确定了一片宽约16米、长约160米的狭长区域,“菲莱”最终的栖身之处就在那里。
科学家仔细比对了“菲莱”着陆前后,相同的光照条件下,这一狭长区域的高清晰影像。他们在12月12日和13日拍摄的照片上,发现了一个“菲莱”着陆前的照片上并未出现的亮点。这会是“菲莱”吗?有可能,而且应该是迄今最有希望的疑似目标。当然,随着彗星靠近太阳而日益活跃,它的表面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也有可能这个亮点是去年11月到12月之间,彗星上的冰升华成气体之后新出现的物理特征。
比对“菲莱”着陆前后“罗塞塔”拍摄的可疑地带高清晰照片,科学家找到了后来着陆后才出现的一处小小亮点。这个亮点,有就可能是“菲莱”吗?尽管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仍然无法百分之百肯定已经找到“菲莱”,但它的苏醒无疑给最终确定它的位置带来了新的希望。
工程师的下一个目标是与“菲莱”建立更长时间的无线电联系。奇怪的是,在北京时间6月14日晚上的“通讯窗口”,“菲莱”并未能够再次与“罗塞塔”取得联络。地面控制人员怀疑,可能是由于地形阻挡了“菲莱”发射的信号。
随着67P彗星进一步靠近太阳,“菲莱”满血复活的日子看来是指日可待了。
听DNA说青铜时代的事儿
在亚欧大陆的青铜时代(距今约3000 ~ 5000年前)期间,人类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文化变迁,为当今欧洲和中亚地区人口格局的确立打下了基础。然而,是什么推动了这些变化,学界至今尚无定论——它们到底是因文化的缓慢传播而促生,还是大规模人类迁徙造成的?没人知道。
此前,学者提出的证据皆为考古学或语言学证据,但一项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研究改写了这一局面。在近百位研究者的共同参与了迄今规模最大的一项古人类DNA研究,试图用欧亚人遗骸中的DNA去还原出青铜时代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变迁。
从基因中窥视历史
“我们的研究是第一次对古人类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群体基因组研究。我们分析了101个古人类个体的基因组序列数据——这比目前为止测过基因组的史前人类的总数还多出一倍多。”哥本哈根大学地球遗传学中心主任的埃斯克·维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说,“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欧洲人和亚洲人的遗传组成和分布,确立的时间令人惊讶地晚——至今只有几千年而已。”
“我们做这项研究是为了去了解自公元前3000年从乌拉尔(Ural)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的重大经济和社会变动。”论文共同作者、哥德堡大学的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安·克里斯蒂安森(Kristian Kristiansen)介绍道,“此前的新石器农耕文化被全新的家庭、财产和个体观念取而代之了,我和其它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大规模迁移造成的。”
利用最新的分析测序技术,研究者对亚欧大陆各主要青铜时代遗址中的101位古人类遗骸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提示,青铜时代的亚欧大陆的确发生过大规模的人类群体迁徙和变化,这些变化与当时迅速蔓延的社会文化变革相呼应,经过这一系列变化,欧洲和亚洲的人口构成也演变为与今天近似的样子。
青铜时代的人口迁移
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颜那亚(Yamnaya)文化从高加索山脉的干草原向西迁移至西欧和中欧,另有一小支则迁向了西西伯利亚。在北欧,以新的家庭和财产系统作为社会准则的颜那亚群体,与原住于此的石器时代群体相融合,建立了绳纹器文化(Corded Ware Culture)——自那个时候起,该社群的人类在遗传上就已经与现居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人相似了。此外,遗传学分析也表明,在青铜时代,欧洲人白皮肤的色素特点就已经很常见。
到了约4000年前,辛塔什塔文化(Sintashta Culture)在高加索地区发展出来,他们精细的新武器和马车随即在欧洲迅速扩散开来。约3800年前,他们扩散到乌拉尔河东和中亚,形成了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在青铜时代末,铁器时代伊始,东亚人也进入了中亚。有趣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提示,这两个文化群体当时并未发生在遗传上的融合。欧洲人的基因在这个区域渐渐消失了。
青铜时代的欧洲人还不太能喝鲜奶
此外,这项研究也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其中之一便是乳糖耐受能力的演化:今天,大部分欧洲人都有乳糖耐受力,但大部分亚洲人都没有。“先前被广泛接受的假设是,对乳糖的耐受力之所以从巴尔干或者中东地区发展出来,与石器时代放牧的引入相关。”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马丁·西科拉(Martin Sikora)解释道,“但现在我们发现,即便到了青铜时代末,该性状在欧洲人中还依旧比较稀有。”研究者认为,乳糖耐受力可能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颜那亚牧民,这最终让大部分欧洲人都乳糖耐受的选择发生的时间要比之前预想中要晚很多。
东欧大草原上颜那亚人的复原头像。颜那亚人的迁移对欧亚多个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报:学校及学院学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送:学生处及校团委
生命科学学院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2015年6月15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