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发布时间: 2021-11-25 浏览次数: 10

免疫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266050

课程名称

免疫生物学

课程类别

专业限选

学分

3

考核方式

综合考评

开课时间

2020-2021学年第2学期

授课对象

2019级生物科学

学时

48

选课人数

36

参评人数

36

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

0.6

任课老师

宋春晖

评价责任人

刘毅

评价参与人

宋春晖 刘毅 付建平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掌握不同免疫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掌握人体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不同类型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了解免疫系统的概念;了解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等重要的免疫分子。理解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抗原识别与免疫活化及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免疫观。

3-1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水平上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

3-2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3 学科素养】从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生态系统到生物圈等不同层次水平上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能有效地贯彻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理解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数学、化学、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具备利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目标2

基本掌握人体6种免疫病理的致病原理,能够科学归纳人类常见病症的典型免疫病理特征,能够联系常见病例开展多媒体教学课程,为今后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工作或可能的社会防疫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能根据中学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识特点,开展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能把乡土生物资源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应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4教学能力】 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三字一话”、教师语言艺术、 多媒体制作等教学基本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获得教学体验,掌握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依据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识特点,应用生物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方案,能把乡土生物资源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应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课程目标3

通过学习“中国免疫学之父”汤飞凡为了证明沙眼病毒准确性而拿自己做实验的光辉事迹,使同学们深刻体会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兢兢业业的良好品质,体验科学家们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自觉地将这些优良品质和科学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6.2学科育人

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能够利用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开展育人活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6综合育人】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全程育人和立体育人的意识;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能够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理解利用学校文化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育人的内涵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与指导校内外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能力,能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讨论和宣传活动。


  1. 课程目标评价方法

    评价环节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过程性成绩

    考勤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总结性成绩

    期末考试

  2. 课程目标考核分布

1、总结性成绩分布——期末考试

试题号

目标分值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合计

100

70

30

0

1

1

1



2

1

1



3

1

1



4

1

1



5

1

1



6

1


1


7

1

1



8

1

1



9

1

1



10

1

1



11

1


1


12

1

1



13

1


1


14

1


1


15

1

1



16

1

1



17

1

1



18

1

1



19

1


1


20

1


1


21

1

1



22

1

1



1

1

1



2

1

1



3

1


1


4

1


1


5

1


1


6

1


1


7

1


1


8

1

1



9

1

1



10

1

1



1

3

3



2

2

2



3

3

3



4

4

4



5

2

2



6

2

2



7

3

3



8

1

1



1

3

3



2

3

3



3

3

3



4

3

3



5

3

3



6

3


3


1

8


8


2

7

7



3

7

7



4

8


8





2、过程性成绩分布——考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考核项目

合计

考勤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目标分值

100

25

50

25

目标1

55


40

15

目标2

20


10

10

目标3

25

25



  1.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5.1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评价依据

评价环节

权重

目标分值

实际平均分

目标达成评价值

课程目标1

掌握不同免疫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掌握人体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不同类型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了解免疫系统的概念;了解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等重要的免疫分子。理解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抗原识别与免疫活化及免疫调节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免疫观。

期末考试

70%

70

58.17

0.85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55%

55

48.4





课程目标2

基本掌握人体6种免疫病理的致病原理,能够科学归纳人类常见病症的典型免疫病理特征,能够联系常见病例开展多媒体教学课程,为今后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工作或可能的社会防疫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期末考试

30%

30

21.1

0.70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20%

20

13.7





课程目标3

通过学习“中国免疫学之父”汤飞凡为了证明沙眼病毒准确性而拿自己做实验的光辉事迹,使同学们深刻体会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兢兢业业的良好品质,体验科学家们的团队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自觉地将这些优良品质和科学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考勤

25%

25

23.5

0.94





课程总目标

0.82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柱状图


  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6.1达成情况

免疫生物学是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抗原的特性、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及免疫诊断与防治的的一门科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课程授课对象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过《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免疫生物学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知识点多而杂等特点。学生对这门推理性强、抽象性高的课程学习兴趣不是很浓烈,往往存在上课似懂非懂,课后不复习巩固的现象,对课程的期望值在0.6左右。本学期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优化改革。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专题讨论等的形式纳入教学内容,彰显课程高阶性和先进性。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社会热点事件(如新冠疫情)和著名科学家事迹有机融合,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本教学年度的期末考试,以考察知识点为主的客观题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卷面分值的60%,占其余40%分值的简答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延伸、分析应用及表达等综合能力。从学生期末考试得分情况来看,最高分97分,最低分45分,平均分79.27分,100-905人,89-8015人,79-7012人,69-601人,总体得分率为79.3%总的来说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整体上超过了0.6的预期达成度。从不同题型得分率来看,单选题81.8%,多选题54.2%,填空题86.7%,名词解释79.9%,简答题80.4%表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好,即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较好然而,多选题得分率分别为54.2%,低于期末考试总体得分率,表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呈散点式分布,没有形成系统性知识板块,在深入理解知识、分析和应用知识、理论知识联系具体案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即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欠佳。简答题对课程目标2涉及度较高,从得分率可看出达成度达到了预期值。

考勤的平均得分率为94%,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即课程目标3的达成度较好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平均得分率为82.8%,表明学生基本能够适应基于“项目学习”和“问题驱动”等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范式。表明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课程的目标达成值为0.82,高于预期值0.6,表明课程目标基本达成。

6.2存在问题

本次考试题目难易程度适中,共分5大题型,其中多选题失分较多,从而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不系统。分析原因有二:

  1. 本课程为考试改革课程,采取开卷考试,这是学生考前就知道的,因为考试压力不大,所以学生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思想比较懈怠,对本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2. 少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有的虽然完成了,但是质量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讲授,虽然学生都能对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准备,能很好的进行PPT展示,但是也只是限于对所要讲授的小专题进行备课准备,对其他大量的知识点就无暇顾及,对所学的知识没有系统地去掌握

6.3改进措施

  1. 本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还要进行大胆改革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创新实践能力。下一步将引入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资源用于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过程性考核,增加学生互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多向教学经验丰富、成效突出的教授请教学习,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