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发布时间: 2021-11-25 浏览次数: 10

《微生物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261062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

学分

4

考核方式

综合考评

开课时间

2020-2021学年第2学期

授课对象

2019级生物科学2

学时

64

选课人数

40

参评人数

40

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

0.6

任课老师

邹  龙

评价责任人

龙中儿

评价参与人

付学琴、邹龙、倪海燕、谢运昌


  1.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1

了解并掌握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五大生物学共性规律,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3-1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水平上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

3-3理解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

理解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数学、化学、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3 学科素养】从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生态系统到生物圈等不同层次水平上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能有效地贯彻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理解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数学、化学、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具备利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能力。

课程目标2

能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析和解释微生物相关的生命科学现象,能够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设计微生物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方案

3-3理解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

理解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数学、化学、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等跨学科知识,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能够利用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4-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能根据中学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识特点,开展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能把乡土生物资源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应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3 学科素养

4教学能力】 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三字一话”、教师语言艺术、 多媒体制作等教学基本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获得教学体验,掌握课堂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依据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识特点,应用生物学科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方案,能把乡土生物资源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应用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课程目标3

能够阅读微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研究热点和相关的社会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与交流表达能力

3-1掌握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水平上掌握生物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

8-2沟通合作能力

掌握一定的沟通合作技能,能组织或参与小组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乐于分享交流。善于与同行、学生、家长等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创新任务或教学工作等。

3 学科素养

8交流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理解沟通合作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沟通合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体验。

课程目标4

理解微生物这把“双刃剑”与人类发展的“利害”关系,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熟悉微生物学中包含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认同和遵循微生物学的伦理和道德,树立正确生命观和价值观

3-2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理解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

6-2学科育人

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能够利用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开展育人活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3 学科素养

6综合育人】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全程育人和立体育人的意识;理解学科育人的价值,能够充分利用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理解利用学校文化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重要作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育人的内涵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与指导校内外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能力,能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讨论和宣传活动。



  1. 课程目标评价方法

评价环节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课程目标4

过程性成绩

考勤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期中考查


总结性成绩

期末考试



  1. 课程目标考核分布

1、总结性成绩分布——期末考试

试题号

合计

1

2

3

4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1

目标分值

100

3

3

3

3

3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

1

1

1

1

1

1

1

1

1

8

8

8

8

8

20

目标1

40

3

3

3

3

3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目标2

40














1.5

1.5




1

1

1





4

4

4

5

5

12

目标3

































目标4

20


























3

3

3

2

2

7


2、过程性成绩分布——考勤、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期中考查

考核项目

合计

考勤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期中考查

课堂表现

平时作业

1

2

目标分值

50

10

10

10

5

15

目标1

10



5

5


目标2

10



5


5

目标3

20

5

5



10

目标4

10

5

5





  1.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5.1教学、学生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老师评价

学生评价

课程目标1

0.8

0.8

课程目标2

0.6

0.6

课程目标3

0.7

0.7

课程目标4

0.7

0.7

课程总目标

0.7

0.7


5.2 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

课程目标

评价依据

评价环节

权重

目标分值

实际平均分

目标达成评价值

课程目标1

是否熟悉和掌握了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五大生物学共性规律,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期末考试

40%

40

25.93

0.67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25%

5

3.4

期中考查

25%

5

4.15

课程目标2

是否能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析和解释微生物相关的生命科学现象,是否能够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设计微生物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方案

期末考试

40%

40

25.93

0.67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25%

5

3.4

期中考查

25%

5

4.15

课程目标3

是否能够阅读微生物学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是否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研究热点和相关的社会问题,是否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否具备团队协作与交流表达能力

考勤

50%

5

4.89

0.83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25%

5

3.4

期中考查

50%

10

8.29

课程目标4

是否理解微生物这把“双刃剑”与人类发展的“利害”关系,是否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否熟悉微生物学中包含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否认同和遵循微生物学的伦理和道德,是否树立正确生命观和价值观

期末考试

20%

20

12.96

0.71

考勤

50%

5

4.89

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

25%

5

3.4

课程总目标

0.7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柱状图


  1.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6.1达成情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以“微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主,具有“描述性多、推理性少”“理论性强、抽象度高”、“多而杂”等特点。课程授课对是本科二年级学生,已学习过《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描述性多、推理性少”,“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等需要大量记忆的《微生物学》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往往存在“平时怠学、考前硬背、考完就忘”的现象,对课程的期望值在0.6左右。为了解决上述怪圈,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范式、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了系统改革。首先,针对课程内容“描述性多、推理性少”“理论性强、抽象度高”特点,通过重构使教学内容“专题化”,同时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专题讨论等的形式纳入教学内容,彰显课程高阶性和先进性。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社会热点事件(如新冠疫情)和著名科学家事迹有机融合,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其次,构建基于“项目学习”和“问题驱动”等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范式,突破“以传授微生物学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限性。最后,针对“以检查学生对知识记忆量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的不足,将“主要考核知识理解及应用能力”的非“标准”答案考试纳入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学评价的诊断和导向功能问题,体现了课程的高挑战度。

本教学年度的期末考试,是课程全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的第一年,以考察知识点为主的客观题(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仅占卷面分值的40%,占其余60%分值的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延伸、分析应用及表达等综合能力。从学生期末考试得分情况来看,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44分,平均分64.825分,及格率82.5%,整体上超过了0.6的预期达成度。从不同题型得分率来看,客观题平均得分率为73.88%(其中名词解释67.17%,选择题74.83%,判断题82.50%),表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好,即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较好;然而,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6.31%63.75%,均低于期末考试总体得分率,表明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分析和应用知识、理论知识联系具体案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即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欠佳。综合分析题对课程目标4涉及度较高,从得分率可看出达成度达到了预期值。

考勤的平均得分率为97.8%,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平均得分率为68%,表明学生基本能够适应基于“项目学习”和“问题驱动”等为主要特征的教学范式。期中考查的平均得分率为82.9%,表明学生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课程的目标达成值为0.73,高于预期值0.6,表明课程目标基本达成。

6.2存在问题

1)与非“标准”答案期末考试关联度高的课程目标1和目标2的达成度偏低,主要原因是本教学年度的期末考试进行了全面改革,从以往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向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延伸和应用,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挑战度。

  1. 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的考核评价有待进一步优化,考核量化不够明确。

6.3改进措施

1)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创新实践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但这也是必须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本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尽管目前存在“学生课程考核分数偏低”的情况,但是仍需坚持和优化。下一步将引入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资源用于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将进一步优化非“标准”答案考试题型和内容。

2)建立学生过程性评价个人台账,增加学生互评内容和环节。

3)多向教学经验丰富、成效突出的教授请教学习,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