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助你摆脱“节后综合征”
发布时间: 2025-02-17 浏览次数: 11

   节后综合征又叫假期综合征,是指在较长的节日假期结束,回归平日的生活状态后,生理或心理上出现各种不适应的现象。

   例如:身体不适、容易疲惫、恶心、眩晕,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等。

   虽然叫“综合征”,但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的反应。

   由于节假日和平时的生活状态有较大反差——热闹的节日气氛让人感到轻松愉悦之余,或许也让人心情起伏不定,生活作息不规律,吃得太饱,睡得太少。

   在假期放松舒缓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过着“鸡鸭鱼肉天天有,零食不离手”的生活。假期活动排得太满、玩得太疯,上班没精神,情绪还沉浸在假期的散漫状态中,无法“收心”、厌倦工作、恐惧上班,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反应。假期结束后,节后综合征来敲门,你该如何应对呢?

   假期之后更需要“心”的努力

   “节后综合征”是普遍存在的,尽管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不少烦恼,但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应对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节后综合征的困扰。

   识别情绪背后的想法,成为想法的主人

   大脑中转瞬即逝的“自动思维”是给我们带来消极情绪体验的主要原因,比如当我们和朋友看电影时,大脑里可能会突然想到“假期结束后还得接着处理那些烦人的事”等,这时我们就会出现失落、焦虑、烦躁等感受,紧接着情绪也会不断积累和发酵,我们就很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

   我们可以尝试把情绪背后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安排某个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随时都被这些想法带着走;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担忧是不是被夸大了,可以想想是否有应对策略,曾经是如何应对的,能否寻求他人的帮助等。通过这种思维记录来让我们跟自己的想法保持距离,保持对想法的审视,从而成为想法的主人。

   培养情绪耐受能力

   我们也可以把节后要面对的情况视作一个机会,用来培养自己带着情绪继续做事情的能力。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即使我现在有这些不舒服的情绪,但是我可以尝试带着这些情绪来完成我当前需要做的事情,从而慢慢培养我们的情绪耐受力,负性情绪的困扰就会减弱,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坚持的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保持生活和工作的边界

   当我们从假期完全放松的那种状态一下子转向忙碌的工作状态时,我们心理上会出现一种被“剥夺”的感受。我们也建议大家在假期结束前,可以对之后的生活进行规划,最重要的是我们每天能够给自己20~60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面,可以做自己感兴趣和放松的事情,比如散步、听音乐、阅读等。

    

   通过建立这种边界,一方面让我们能够保持放松和休息;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建立“尽管美好的假期结束了,但我还是有能力带给自己放松和休息的状态“的信念。

   “节后综合征”很普遍,也很正常,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

来源:《学生与健康》杂志